发展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合理配置“人、房、地、钱”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发展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合理配置“人、房、地、钱”
2025年11月1日 07:32 来源:安全日报
■王立新 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关键制度。与此相呼应,中央此前多次指出要发展房地产开发新模式,表明:这是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第一步,也是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战略。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的方向和路径已经明确,那就是完善相关基础制度,增强“人、房、地、钱”四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一是供给侧要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通过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盘活低效土地和存量土地。住房供应三大渠道是满足当前各类住房消费需求的必备要素,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力量。具体来说,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不仅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还要采取灵活的供给方式,如继续“以买代建”、“以房代建”等成熟做法。一张房子的门票”,结合“人流”变化因素,改善新增和存量市场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性住房供给以“因城定规”为导向,是根据市场需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重要转变来指引的。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120平米至144平米的商品房成交比例30个重点城市面积将增加30%,大户型将成为新房市场主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地要在市场上推广同质化项目,而是要制定“适应”办法,审批相关用地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推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改善型住房,支持建设可行的品质生活。在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消费调整土地供应规律的同时,还必须解决现有土地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利用专项债券收购闲置土地,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引导现有土地市场尽快盘活此类不良资产。二是发展方要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认真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能的“美丽家园”。当前,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中国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将突破8.6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0万亿元水平,已成为超级市场等在认真实施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同地区要打破“单打独斗”的心态,考虑城市更新标杆项目撬动的消费量。转变以人口和产业聚集效应为主的城城一体化模式,为重点城市聚集区和都市圈建设贡献力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对于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赛道来说,无论是哪一类业务,都应该以建造“好房子”为出发点,让开发更有质感、更有温度。随着“好房子”的推进,下半年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将是一个涵盖新房、现房、涉及硬件、软件乃至智慧城市的大市场。落实到业务层面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转变思维,因为未来五环的竞争赛道将从规模、速度、规模转向。大米要产品实力、技术实力、服务实力。三是融资方要合理优化产业平衡,创新融资工具,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要避免走“老三高”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严防系统性风险。今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转变融资工具,减少房地产业生息负债规模。同时,在防范套利风险的同时,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比如,继续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实现资产证券化,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落实城市房地产协调机制等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资产负债优化调整。又如推进“保障房交付”时探索的做法:项目指定一家银行或银团作为发起银行,项目开发、建设、销售等资金存放在发起银行,发起银行为项目公司融资的合理需求提供担保。四是销售方面,“预售+现房销售”并行开展,清理不合理的住房消费限制措施。在发展新模式的思路下,住房销售体制需要慢慢改变。在认真做好现房销售的同时,继续落实预售,规范销售。规范预售资金管理,最大限度保障购房者权益。但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清理一些隐性限制措施,特别是要关注存增、新房、二手房、首套房、二套房等链条领域的流通问题,充分发挥资金对“工”“房”资源的配置功能,更好促进各类消费活动。总体而言,未来五年房地产发展道路要以人为本,回归住房本质,真正发挥“人、房、地、钱”的资源优势,切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马长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