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资本市场制度化开放深入推进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苏世余11月4日,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2025年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性开放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推出更强的开放举措。笔者认为,推出更强有力的开放措施,不仅会提高资本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也将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稳定的基础。船到半山就行得快,人到半山路就更陡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政策、管理、标准等方面发生系统性变化,全球资本与中国市场实现高质量双向连接。这种深坐不仅是应对全球变化的主动选择,也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一是以“自主可控、合作发展”为抓手,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增强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主业、分步推进,促进离岸离岸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资本高效流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鉴,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证监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新批准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13家在华经营。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已突破900家外国人拥有的境外资产价值3.4万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取消持股比例限制、扩大QFII投资品种等机构红利的释放。二要构建以“双向赋能、立体布局”为引领的全方位制度开放发展格局。 “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推进,打破单一维度开放模式,促进制度开放立体化、包容化。在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证监会主席吴清发表题为《提高资本市场体系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署名文章,指出提高资本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建立境外投资者制度,扩大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提高外资及更多基金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一方面,外资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经验。外资机构利用QFII资格深度参与A股市场的行为证明,良性竞争可以激活行业活力,带动境内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境外上市注册制的实施,让“走出去”更加结构化。从境外上市新规实施至今年9月30日,证监会已完成296家境内公司境外上市注册。顺利“出国”d”不仅拓展了融资渠道,也促进了我国政策与国际标准的深度融合。第三,以“安全数为基础,防控为底线”为底线,为机构开放构筑坚强的风险“防护网”。开放的深度与风险防控的强度相互促进。机构的开放本身就蕴含着风险防控的智慧。只有安全可控,才能实现稳定、可控。长远发展,监管部门需要更加精准高效地加强监管和防控风险,及时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变化,提高监管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化监管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增强处置能力,继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已与6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不断深化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执法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对跨境欺诈和金融欺诈保持“零容忍”。这种制度安排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安全阀”。可以说,开放并不意味着“无防备”,而是用制度来划定安全边界。只有筑堤才能稳定局势。健全的涉外法律体系和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是高安踏开的坚实基础。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深度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开放要瞄准“高质量”。需要对标领域的最高国际标准比如信息披露与会计准则实现“规则互认”;还要通过培育一流投行、发展世界一流交易所,争取“标准制定权”。中国资本市场除了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目的地外,还将成为国际金融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制度开放的本质是用透明、可预测的政策打通资本流动的障碍,用协作、包容的机制解决与开放的矛盾。这不仅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辉煌实践,也是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条道路上,每一次制度变革都是一次自我升级,每一次对接规则都是一次能力提升,最终将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目标。
(编辑:C.艾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