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预防相结合,让居民家门口有了“健康守门人”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一大早,家庭医生团队的陈医生和小李护士就敲开了住院医生王叔叔家的门。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王叔叔是他们的老熟人。 “王叔叔,你最近血压控制得怎么样了?上周我让你注意的饮食有没有遵循?”陈先生一边聊着家常事,一边熟练地测量王大爷的血压、血糖。小李更新了旁边的电子健康记录中的数据,并指导了日常注意事项。 “以前去大医院挂号、排队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医生他们会直接上门,方便!”王大爷的心声道出了很多居民的心声。这平凡而又令人欣慰的场景历历在目这是贵州安顺近年来积极探索“医疗延伸+医结合防”新模式,落实人民健康福祉的缩影。民生需要服务业转型。过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经常面临“医防分工”的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必须到大医院定期跟踪问诊和开药,没有持续的健康指导。 “看病难、看病烦”成为牵动居民感受的痛点。面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居民本土化服务的缺乏,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期望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以“区域紧密医疗共同体”为基础,以“延伸医疗”和“医联体、预防为主”两个轮子驱动的改革“我们的目标是打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壁垒,让服务围绕人民健康展开,而不是让人们追逐不同科室。”中西医结合的安顺经济开发区区长助理徐林表示,改革的主要关键是推动医疗卫生体系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每个居民身边都有一个“健康守门人”他把民生福祉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基层、便利群众、提高质量”,一系列举措深入群众经济服务“神经末梢”,让家庭医生成为“贴心人”,签约服务有“真内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不再是一纸空文。每个签约房屋都有一个由诊所、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团队。他们不仅负责看病、开药,更是居民的综合健康管理者,提供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到疾病监测、康复的全流程服务。依托跨区、镇、村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居民健康数据在医社内实时共享、联动。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规体检数据,还是区级医院的检查治疗记录,家庭医生都可以一键查询,为持续精准的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健康档案管理一生,系统服务全过程”。对于通行证患者需要转往上级医院,过去复杂的转诊过程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如今,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先处理、后安置”的绿色三级分级转诊通道。对于像王叔叔这样的居民来说,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内部系统快速预约上级医院的专科号或床位。患者无需多次奔波,可直接前往接受进一步诊治。最终统一安置,大大减轻了居民的经济和时间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居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最容易理解的变化就是各大医疗机构的“祝福服务能力”。过去分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现在因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和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现在我头痛或者发烧了,我必须先咨询我的家庭医生,这样才能安心。”不少居民表示,通过医生不断的健康教育,他们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的健康”,即使生病了也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显着增强。 “下次学防,我们将继续依托医学界的紧密框架,着力解决医联体和预防的深层次问题。”徐林表示,将全面推进理念、职责、管理、团队、服务、领域、流程、考核、绩效、信息等十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区域医疗管理预防体系。米。这意味着未来安顺经济开发区居民将享受到更加无缝、全面、全面的健康服务(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