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网友因利用AI散布谣言、“狱中直播带货”获取流量而受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一名网友因利用AI散布谣言、“狱中直播带货”获取流量而受到行政处罚。
2025年10月29日 09: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普及,只需输入文字指令即可生成真假图像和视频。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谣言传播的门槛,也让不少人在“猎奇”、“产生流量”的驱动下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红线。近日,山东省威海市公安局网络安全研究所破获两起利用人工智能制造面料、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案例1:近期,在o威海网友张某为了提高账号关注度、获取流量、谋取私利,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将一张“监狱直播带货”图片的八卦转为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讨论,扰乱公共秩序。案例二:近日,广东台风期间,威海网友池某为了博取关注、吸引流量,制作了“广东阳江市两栋教学楼被台风破坏的虚假受灾视频,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引发恐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池某作出行政处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散布谣言、谎报危险情况的人,流行病、警局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风险与风险再看类似案例,一些AI传闻背后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具有“低成本批量生产”的特点。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单日可生成多达4000至7000篇虚假文章,而成本仅为传统八卦制作的1%。 AI谣言带来的风险和危险确实值得高度警惕。其风险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工智能谣言因其技术特点,相对于传统谣言危害性更大;其次,它们是高度模拟且高度混乱的,并且生成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过于真实,普通网民很难辨认。三是进化和重复能力强。 AI谣言可以快速生成新版本来否认或忽略信息辟谣,从而形成“打砸抢”式的动态对抗,给管理带来困难。如何避免 作为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潜在的人工智能谣言: 查来源:谨防作者不明、来源不明、被认定为“网友投稿”、“内幕消息”的内容。可靠的信息通常由合法的新闻机构或官方来源赞助。看细节:对于照片和视频,仔细观察是否存在常见的人工智能痕迹,如人物手指数量异常、光影效果不自然、嘴型和声音等。声音不同步或背景模糊测试的逻辑:找出是否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或内容的逻辑不一致,例如时间线混乱(用未来的数据描述过去的事件)或地理信息的错误。使用工具:充分利用强大的反平台平台进行认证。同时,您可以关注公安部网信安全局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
(编辑:孙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