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更多的全麦食品带到餐桌上?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记者江成叶静你常吃燕麦、荞麦、藜麦吗?你知道哪些食物是全谷物食品吗?所谓全谷物食品,是以全谷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具有一定比例的全谷物含量的食品。 2024年底,七部门发布《全国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旨在增加全谷物供给和消费,助力节约粮食减少损失,促进营养平衡,改善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如何将更多的全麦食品带到餐桌上?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消费端:全麦消费提升空间较大。 “全谷物是天然的‘营养包’” “全谷物含有 40% 至 90% 的营养物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微量营养素比精制谷物丰富,而且膳食纤维也很丰富。”王女士最近得知此事后,想把家里的主食换成粗粮,但事情比想象的要困难。“煮饭的时间很长,还不如煮饭、煮面那么快。” “用糙米煮粥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或者提前半个多小时泡一下,而普通大米只需要半个小时。”王女士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谭斌表示,精粮比粗粮口感更好,更容易保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养成了消费“精米白面”粮食的精致习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糙米、胚芽米的营养价值很高,但销量不太好。因为他们有一个“味道不好,满足感强,而且不提前浸泡很难煮熟,很多消费者倾向于将其视为减肥产品。”某大型连锁超市销售人员表示,“如果消费者注重口味,我推荐熟得更好、更软的燕麦。”增加五谷杂粮的供应和消费,不仅可以促进营养平衡,而且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粮食消费中五谷杂粮消费比例不足1%,而《中国消费者全谷物认知度报告(2021)》显示,全谷物消费者普遍认知度不高,只有24.6%的消费者对全谷物的营养价值了解不完全,只有不到15%的消费者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吃多少全谷物。消费者表示:“我们不了解全麦产品,只知道糙米和全麦面包。”记者注意到,不少销售粗粮产品的超市和电商平台没有明确的促销标志。 iConsumers还表示,市场上部分产品以“全麦”和“谷物”的名义出售,但实际全谷物含量不符合标准,通过外观和标签很难准确判断。供给侧:在电商平台创新并推出更高品质的全麦食品。专营速煮扁粮、粥粮、即食麦片、全麦制品等全谷物产品琳琅满目,多个主导谷物产品月销量突破万单。多地区经销商不少大型连锁超市也发现了种类相对丰富的全麦产品。据国内一家烘焙企业管理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整个烘焙企业以全麦、燕麦、黑麦面包等为代表的谷物产品。贵州某大型连锁超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省近50家经营超市门店的数据,2024年全谷物产品销量约为3.8万公斤,仅占全谷物品类的0.12%。为进一步促进全谷物食品供需动态平衡,形成供需匹配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不少地区企业推动全谷物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打造更符合大众消费特点和习惯的全谷物食品。山东省农科院粮食储藏减损团队研发的优质全麦面粉及全麦制品制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公司在烟台、青岛等地拥有利用该技术实现了速冻全麦煎饼、全麦面条、全麦面粉、全麦麸皮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反应良好。其中全麦面条已于9月下旬投产,首批约5吨货已售出。山东省农科院粮食储损组组长龚魁杰表示,更多注重健康概念的谷物、全麦等产品进入市场,这是适度加工发展的生动案例。 “以小麦为例,借助技术手段,将副产品作为食品,可以达到与普通小麦粉相同的品质、口感和逼真度,膳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高,有利于人体健康。”龚奎杰表示,新技术应用空间很大,有望增加小麦食品利用率达到90%左右。 “我们公司种植红米一千多公顷,红米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有利于健脾、消食、预防贫血。”安徽省太湖县全芝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金根表示,红米产量低,种植成本高。如果直接当主食的话,味道一般。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公司自建烘焙工厂,开发了红米糕等20余种产品。优质供给有利于消费,实现医疗卫生与食品双赢。因地制宜发展粮食全产业,有利于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的主要目标是加快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品经济与政策研究所专家王晶晶建议,加大全谷物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对环境、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影响的分析;加快全谷物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术语、分类、标签和检验检测;加强全谷物原料、全谷物主食、全谷物方便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业内人士建议,产业园区可以放在稻米、小麦等原料丰富的地区,结合“种植种植”资源。打造“产业物流”,打造标准化原料供应基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十五、山东德州、滨州、泰安等粮食加工大市,部分主要龙头企业升级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扩大制粉、抓粉数量,大幅提高小麦出粮率,推出“粗磨”、“全麦”系列产品,实现营养、健康、救援双赢。 “推动整个粮食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谭斌建议,在多渠道、多主体、多场景开发满足消费科学需求的更新型全麦产品的同时,加快全麦营养健康共识的制定和发布,d 提倡健康的距离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