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制图:彭章霞 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也是对人类经济和福祉最有利的。 “十四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近日发布的《碳中和高峰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作出阻止碳中和重大宣告五年来,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模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背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根本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4年,地级市及全域优质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整条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II类;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至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 《景观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总面积已突破1.2亿公顷;最系统、最完善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已经建立;最大、最快的能源产业链已经形成……全面致力于保护可敬环境的“十四五”绿色发展,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的发展就是产生生产力的稳定,而是不断描绘生态美好图景。这些非常重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共同推动减碳、减排、绿色扩张、绿色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继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用严格的制度和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用好改革的“钥匙”,着力解决区域、流域和环境问题。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发展“绿色内容”提高增长“黄金内容”,以实实在在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成果。无人能辜负青山,青山也必辜负百姓。文明生态是人们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因素。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磅礴力量美丽中国汇聚一堂,目标明确、基业长青。亿万人民共同绘制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原创摘要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已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