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四五”期间,我国服务业持续增长。 2021年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0.6%,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容提质行动”“以放宽准入和行业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经验,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上升,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转向工业,再升级到服务业。主要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比重长期稳定在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70%。 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6.7%,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46.1%。仍存在显着比较差距,表明我国服务业规模和结构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居民的服务需求从“存在”转变为“好不好”。随着收入群体扩大、人口老龄化加深、家庭结构变化等趋势,医疗保健、日托、文体旅游、终身教育等日常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我的c我国制造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有力推动了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此外,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优势加速与传统服务业态融合,新增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为服务业“改道改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不仅来自于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更来自于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载体。认识到潜力,但也正视缺点。 r是什么服务业发展真的“缺失”?首先是优质供给不足。我们不缺服务,我们缺的是好的服务。生活领域,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仍匮乏;在生产领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还不够。这背后是深层次的制度障碍。部分服务业仍存在准入壁垒和“玻璃门”,市场竞争不足制约供给活力和质量。对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数据跨境流动、互认等领域仍需探索。与制造业有明确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同,很多服务业也有明确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o 缺乏统一、权威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导致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优质品牌难以脱颖而出,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提供还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服务业发展构成现实障碍。当前,中国经济供需双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紧紧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两大趋势,中国获得了服务业扩容、提质的机遇。推动服务业扩容提质不能理解为提高服务业规模、增速、比重,而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理念、模式、标准等系统性转变。要继续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一是“取消门槛”,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服务业发展,促进全球优质服务要素集聚。正如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连锁龙头企业一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擦亮“中国服务”品牌。二是“促融合”,即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智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优化环境”,创新适应新业态、新服务业模式,加强服务标准和质量品牌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培养专业服务人才。 (作者:熊立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付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