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取意识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通知》,提出运用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全面准确落实备案豁免和不良容忍制度的普惠信贷,完善内部实施细节,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民营经济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25年9月末,普惠性小微贷款余额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民间贷款余额71.1万亿元,同比增长5.4%。但也要看到,民间金融服务仍存在堵点和困难。其中,金融机构基层员工面临的责任与权利不对等、收益与风险不对等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细节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政策实施的效果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其信用风险水平相对应叮。对于金融机构的基层员工来说,如果发放了这笔贷款,如果没有风险,员工通常不会获得额外的奖励。然而,如果存在风险,员工往往要承担责任。这个问题束缚了很多基层员工的手脚,导致他们“不敢放贷”或“不愿放贷”,最终造成银行和企业双双损失。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呢?一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比最大的间接融资典型代表,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为民营企业制定年度服务目标,坚持“不唯有制、不唯规模、不唯行业、唯功绩”的原则,准确客观地分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可能的暂时性问题。着力解决经营困难,高效精准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在市场化、法治化前提下尽力纾缓企业。具体来说,聚焦信贷业务,甚至可以加大资源倾斜,重点关注贷款规模、利率优惠等;同时,完善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统筹协调,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二是要全面准确落实普惠授信因应考、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内部落实细节,解除本土员工后顾之忧,激发一线活力和动力。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已在总行层面起草了普惠金融服务尽职调查规定和豁免规定。然而,当谈到每所本土大学时t、员工遇到规定未涵盖的具体问题时,应如何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金融机构必须能够直接组织各级决策权,完善内部执行规则,增强本土员工的绩效。我们能够满足员工的期望,让他们安心做生意,并形成与私营企业合作等长期合作关系。三是要共同回答同一个问题,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合力”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中,要利用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支持小微企业。 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成立工作机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主要是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搭建银行与企业精准对接的桥梁,在区县两级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一手办企业,一手办银行。他们从供需两端进行工作,安排参观、需求测绘和融资建议。接下来,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加快办理速度,通过节省信息采集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安全贴现感。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郭子元)
(编辑:年伟)
